黄埔军校一期招生、入学侧记: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2024-06-07 07:42:59
  • 0
  • 0
  • 3

                            李学智

1923年初,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鉴于以往数十年革命斗争的教训与目下面临的困境,孙中山决心创办一所培养革命军人的军官学校,造就一支服从革命政府领导的军队。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1月24日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委派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学校设在广州郊外珠江的黄埔岛上,以岛上原广东陆军学校和海军学校旧址为校址,史称黄埔军校。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黄埔军校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并对此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第一期学员招生、入学的情况尤值得关注。

                               一

招生是黄埔军校建校中特别重要的一件大事。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招生一事尤为重视,为切实做好招生一事,孙中山指示军校筹备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入学试验委员会。因为当时全国大多数省份、地区是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招生工作多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孙中山特别委托当时来自各地的国民党“一大”代表回到各省后为军校推荐优秀青年,同时国共两党的地方组织积极发动、推荐优秀青年报考军校。但此时国民党在各省的地方组织多尚未建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各地方组织在进行为黄埔军校推荐选拔学员的工作。为此中共中央在党内发出《通告第六十二号》和《钟字第二十二号》通告,号召各地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积极报考黄埔军校。其《通告第六十二号》称:望各地速速多选学校中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及国民党左派同学前往广州投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于是很快传到全国各地。

为了招收到优秀青年入学,国共两党人员都倾力推荐、介绍身边的优秀青年积极报考。

孙中山、廖仲恺及国民党在各地的重要成员,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为为黄埔军校推荐优秀青年。经孙中山、廖仲恺的介绍、推荐考入黄埔一期的,有卢德铭、荣海襟、甘达潮、荣保辉、赵子俊、荣有略、张森五、杨伯瑶等人,这些人大多是粤籍。经于右任介绍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的有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唐嗣桐、董钊等60余人,此中多人日后成为国共两党的重要将领。

李大钊在北京积极进行为黄埔军校推荐选拔学员,在进入黄埔一期学员中,经李大钊推荐进入黄埔军校的学员有曾扩情、孙元良、陈以任等十数名之多。他们绝大多数为北京各校在学或肄业的学生,包括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朝阳大学、直隶第二师范、北京商业学校等。

毛泽东当时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上海执行部执行委员,受命负责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事宜。上海属军阀政府控制下的地区,招生工作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临近上海的省份推荐的考生先到上海集中,经筛选考试后再赴广州。其中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秘密进行军校学员的推荐选拔工作,介绍了赵自选、陈作为、郭一予等人持推荐函到上海见毛泽东。经毛泽东筛选考试进入黄埔一期的学员,有蒋先云、徐向前、张继春、伍文生、赵枏、李汉潘、李焜等人。毛泽东给在上海通过筛选考试的学员发放路费和证明,送他们分别乘火车或轮船秘密前往广州。当时,23岁的徐向前(时名徐象谦)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某小学,不久前因在课堂上讲述辛亥革命、巴黎和会问题等遭校长干涉,被迫辞职。一位国民师范的同学与其相商去报考黄埔军校,他俩于是又约了数名同乡一起报考,先来到上海,经筛选考试后南下广州,成为黄埔一期的学员。

此外,共产党人胡公冕、董必武、叶剑英、于方舟、林伯渠、恽代英等,也分别在南北各地推荐了大批热血青年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二

经各地选拔推荐到广州的人员,都要再经过军校试验委员会的统一考试。为保证招生质量,避免有以进黄埔军校为追名逐利捷径者混入军校,军校试验委员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启事,郑重声明:各地推荐来的报考者均须参加军校统一考试,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员。3月下旬,黄埔军校以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统一入学考试的场所,考试的科目包括作文、数学、历史、地理等。作文的题目为:论中国贫弱的原因与挽救之良策。负责黄埔一期入学考试,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的张申府回忆称,考试题目是他与几位苏联顾问共同商定的。

4月28日公布了考试结果:参加此入学考试者1200余人,通过考试录取的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一期的学员中,蒋先云的成绩名列第一。而此后成为革命家或国共两党著名将领的黄埔一期生,在投考和录取的过程中,多有一些特殊的经历。

日后成为秋收起义总指挥的卢德铭,经孙中山亲自出题考试并推荐入学一事尤为感人。卢德铭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县双石乡狮子湾(今为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仲权镇民主村狮子湾)一个富裕家庭,幼年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21年卢德铭考入成都公学,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阅读了《新青年》《洪水》《马克思传》等书刊,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军阀混战、民族危亡十分不满。1924年初,卢德铭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即决心报考。为此他去宜宾找到曾任孙中山秘书的老同盟会员李筱亭,请求为自己写了一封给孙中山的推荐信。但当卢德铭赶到广州时考期已过,只得拿着李筱亭的推荐信求见孙中山。孙中山见到推荐信说,那好,我来考考你吧,并提笔写下“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一题。卢德铭当场写出一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洋溢着革命精神的文章,孙中山看罢十分赞许,即为卢德铭写了一封推荐信,使卢德铭得以进入黄埔军校。

在黄埔一期生中,有一种胡宗南是哭进来的说法。胡宗南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今宁波市北仑区),幼年时随做小药店主的父亲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县)。胡宗南聪慧好学,小学以全县第二名、中学以全县第一名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窘迫,无力升学,便到孝丰县高等小学堂任教,前后做了7年小学老师。后因竞争校长失利,又不满父亲包办的婚姻,遂只身出走上海,在一家毛竹店做帮工。其间他借钱贩一批毛竹到上海期以盈利,结果却亏本负债。闻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胡宗南在上海报名并通过了筛选考试,领得路费来到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简章》中规定,报考者年龄在18—25之间,但胡宗南此时已年届29岁,只得在报名表上给自己减低了年岁。但在身体测试时则因身高不足1.60米,被考官取消了报考资格。胡宗南面对不肯通融,一脸严肃的考官,想到自己经历的种种坎坷,如今竟因身高不足而失去报考军校的资格,痛感跌入人生的绝境,遂蹲在墙角放声大哭起来。经此一场嚎啕,胡宗南抑郁的心境缓解了许多,他振作起精神,回到报名处,找到考官厉声责问:国家现在到了这个样子,革命、救国是青年的责任,你凭什么不让我报考军校救国。远近的考官、考生闻声围拢过来,胡宗南于是更放声质问不已:个子矮一点儿就不能参加国民革命了?个子矮就不能去实现孙先生的主张了?拿破仑个子不高,不是照样驰骋疆场,叱咤风云!孔夫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国民革命怎么能以貌取人呢!

胡宗南的这一番表现,正巧被廖仲恺(时任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看见了。他目睹胡宗南投考军校的心情如此迫切,就为他写了一张条子: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没关系。凭着廖仲恺的这张字条,胡宗南被特许参加并通过了接下来的各科考试,被列在备取生中,进入了黄埔军校。

郑洞国考入黄埔一期的经过,则有另一番戏剧性。1924年月初,郑洞国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时,正在湖南长沙商业专门学校上学。郑洞国向亲戚借了路费,辗转赶赴广州。但当他赶到广州,找到先期到达的同乡时,报名已经截止。正当其非常懊恼之时,来自湘西临澧的黄鳌提出了一个办法。黄鳌担心一次考不上,就报了两次名,因此多出一个名额,他表示可以把这个让给郑洞国。此时的郑洞国顾不上冒名的过错,就以黄鳌的名字参加并通过了考试。开学后,郑洞国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过了半个多月,不得不向学校说明了实情,表示可以再考他一次,但无论如何要把他留在军校而得到准允。

陈赓、宋希濂考入黄埔一期,则有“跳槽”的意味。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12年开始入私塾就读,1915年进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一年后投笔从戎,进湘军鲁涤平部当兵。1916—1920年间,曾参加了讨伐吴佩孚、驱逐张敬尧、赵恒惕等战争及“护法”之役,升至上士。1921年,陈赓脱离军队到长沙,在粤汉铁路湘局作办事员,同时在业余学校继续学习,并参加“青年救国会”,积极从事反帝爱国活动,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主要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1月,陈赓考入了广州大本营军政部的陆军讲武学校。宋希濂1907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村一富裕农民家庭,幼年时期读私塾一年、小学五年。1921年,宋希濂考入长沙长郡中学,受革命思潮影响,多次参加爱国活动,并参与创办《雷声》墙报,针砭时弊,宣传救国。1924年1月,亦考入广州大本营的陆军讲武学校。

时至3月,陈赓、宋希濂见到黄埔军校的招生布告、招生简章后,心中不禁非常向往,用陈赓日记中的话,“革命青年不应分散力量,甚或为私欲者所利用,而应集中黄埔训练。”他俩于是退出陆军讲武学校,一起去投考黄埔军校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黄埔一期学员。左权等陆军讲武学校的学生们得知陈、宋二人考入了黄埔军校,于是坚决要求也去报考。在这种情况下,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原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停办,当年6月,其学员转入黄埔军校,于是黄埔一期又增加了150余名学生。

                              三

1924年4月28日,黄埔军校一期录取工作结束,正式放榜,总共录取学员470人,其中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所有学员编为4个大队,第一队有:蒋先云、徐向前、宋希濂、贺衷寒、王尔琢等;第二队有:郑洞国、周士第、张际春、张隐韬等;第三队有:陈赓、杜聿明、阎揆要、侯静如等;第四队有:胡宗南、荣耀先、黄兴梅等;第六队由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并入的学员编成,有左权、李默庵、陈明仁等。

在这样的创办背景、报考条件、招生方式下,通过严格考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具有其他各种军事学校学员所不具备的,非常鲜明、突出的特点。

首先,黄埔一期学员大多数是具有革命、进步思想的热血青年。他们多受到辛亥革命前辈们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亲身经历或目睹了国民革命运动,愿投身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解放的斗争,并得到国共两党各级领导人或各方著名进步人士的认可、推荐。只有极个别学员如冯剑飞,在“介绍入学”一栏中填写为“自行投考”。

再者,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黄埔一期学员大多数出身于中等以上家庭,曾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相当于高小或中学以上的文化程度,还有少数人大学毕业或肄业。根据《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统计,黄埔一期学员中,曾受高等教育者88人,其中毕业者18人,肄业者70人;曾受专科学校教育者76名,其中毕业者32人,肄业者44人。其中由李大钊推荐的萧洪、韩绍文、曾扩情、周惠元、王君培、孙元良、陈以仁等人,分别毕业或肄业于北京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朝阳大学等。曾接受初、高级中学教育者210名;接受初、中级示范教育者65名;接受其他中级职业教育者16名。

此外,黄埔一期学员中,近65%的人曾有从事各种职业的经历,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其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任教者112名,军旅警界者193名,余为社会其他各业。而且,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及一些革命青年在入校之前,已有相当的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如:蒋先云、陈赓、伍文生、李汉藩、赵枏、张隐韬、宣侠父等共产党员;侯镜如、宋希濂、顾濬、李延年、曹渊、蔡光举等国民党员。

黄埔一期生上述鲜明的特点,无疑对于其在军校的表现及以后的发展状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的背景下,经过如此推荐与考试成为黄埔一期的学员,虽然后来由于国共合作的破裂,导致这些学员持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分道扬镳乃至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但其多数人都在国民革命与抵御外敌侵略的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黄埔一期生编队序列中为何没有第五队的问题,笔者查阅黄埔军校的有关资料,见有如下记载:一九二四年九月一日,黄埔第二期学生入校,组成第五队,此前由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并入的学生则编为第六队。由于第六队入学、受训时间与第一期学生大体相同,因此作为第一期学生对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30、229、256页)。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