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
李学智 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的关系,是一个令人兴趣盎然的问题。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有“温和的土地产生温和的人物”之名言(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44页)。欲“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太史公司马迁(《《汉书》卷62,《司马迁传》》),也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可贵
59
- 0
- 0
-
黎 元 洪 印 象
李学智 黎元洪在清末官至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大元帅;进入民国,三任副总统,两任总统。作为清末民初时期一位重要政治人物,黎元洪确有与众不同之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 水师学堂 海军先驱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北黄陂县木兰乡东厂贩沙岗岭。其父黎朝
92
- 0
- 5
-
“历史”与“真历史”
李学智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的这句名言常被引用,其所要表明的是,人们的历史认识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一切历史认识都会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 但学界诸多论者在引述这句话时,均将“真”字去掉而成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
69
- 0
- 2
-
《大公报》力挺陆徵祥
李学智 1912年7月18日,民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陆徵祥出席临时参议院会议,其所提请临时参议院通过的六位阁员均遭否决,波诡云谲的民初政坛再起风潮。陆徵祥所提六阁员均遭临时参议院否决,其原因何在?《申报》记者7月22日的报道称:“陆总理前日至参议院并不宣布政见,但述不吃花酒,不借钱与人及种种琐事,致
41
- 0
- 3
-
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 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
李 学 智 改良与建设是渐进性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常态;革命则是对既有社会制度乃至生活 秩序的根本性变革 。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改良遭遇阻碍,难以继续,而使社会矛盾激化之时,以暴力去除这种阻碍的革命才会发生。但革命爆发且取得胜利之后,并非表明其要进行的变革已大功告成,而胜利者往往面临着长期的
21
- 0
- 0
-
八十四年前后:
李学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在中国政府的请求下,国际联盟1932年初派出李顿调查团,到中国调查事情的真相。 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报告书虽有模糊是非之处,但明确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260
- 0
- 11
-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 中国人的赈救
李学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大火,人员、财产损失惨重。消息传到中国,官绅朝野、南北各地立即展开了规模广泛的赈救行动。 一、救灾恤邻之情 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新闻界即时作了充分的报道。9月2日,《申报》、《民国日报》首先刊发“路透社电”,报道了日本发生大地震的消息
134
- 0
- 3
-
辛亥革命中的西方因素
李学智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但辛亥革命与以往中国历史上历次推翻某王朝的革命所不同的是:其推翻封建王朝之后,建立的是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而不是一个新的王朝。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思想理念和行动方式都受到近代西方因素的强烈影响,辛亥革命的鼓吹者、领导者向西方学习的理念纯粹而强烈
83
- 0
- 4
-
人类历史辩证发展三题
李学智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深刻观察而得出的科学理论,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规律。笔者拟就马克思、恩格斯所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祈方家指正。 一、 社会历史现象的转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
70
- 0
- 3
-
黄埔军校一期招生、入学侧记: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李学智1923年初,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鉴于以往数十年革命斗争的教训与目下面临的困境,孙中山决心创办一所培养革命军人的军官学校,造就一支服从革命政府领导的军队。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1月24日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委派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学校设在
108
- 0
- 3